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思考如何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策略,才能促进孩子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近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于晓冰的新书《减法教育》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分享给所有家长。
于晓冰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0余年,教过2000多名学生,同时也是一名10岁男孩的父亲。他曾担任开明版语文教材编委、人教版国学教材编委,连续十几年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兼职教研员、中考阅卷题组负责人。他提出“三不”原则,即“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而是主张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教育教学上,努力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投入高产出。近日,于晓冰老师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于晓冰:最直观的感受是学生和老师在学校的时间都延长了,怎么利用这些自主的时间我觉得很关键。政策如何落实,可能还需要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具体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甚至每一个老师的操作差别都很大。
我在教学中一直奉行“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的政策,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精讲精练,尽可能少地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最终依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虽然中考成绩证明我的做法行之有效,过程却颇为艰辛,经常碰得头破血流,需要用特别多的精力和家长、和老师、和同学交流。然后我开始定期写文章,把自己实践的经验,教育上的想法写出来,希望把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历年传递给大家,就形成了这本书。
我觉得教育当中的“快与慢”“加法和减法”是特别值得讨论的话题。家长、老师、学生,所有的教育参与者都要好好琢磨一下减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不要一味做“加法”,这里的“加法”指的是给孩子各种学习压力和成绩任务——否则很可能是误用光阴,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拼命奔跑,结果是南辕北辙。
于晓冰:面对双减,从家庭到学校,都会有一种担心焦虑,减少作业量减少校外培训后,学业成绩怎么办?其实,不能只看到“减”,“减”只是手段,而“加”才是目的。所谓“加”,应当“加”在学生综合能力上——自主学习力、自控力和想象力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好的家长一定要善于反思,不要只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