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年底是厨师跳槽的旺季,但从福州聚春园集团“出走”的厨师却并不多。作为历史名店和“闽菜大师”的摇篮,这家中华老字号留人的“秘方”就藏在“佛跳墙”里。
提起“佛跳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道菜是闽菜系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肴,因用料讲究,制法独特,滋味香浓而驰名中外,创立于清朝的老字号名店聚春园则被视为是闽菜的发祥地之一,“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中国名菜”的美誉。
走进聚春园的门店,门口楹联上的“聚多冠盖、春满壶觞”八个字记录着这家老字号的宾客盈门的盛况,然而“盛名”吸引来的不仅有食客,还有从世界各地前来“挖人”的海外猎头和动辄翻几番的“高薪诱惑”。但是,近五年来,从福州聚春园集团“出走”的厨师比例却不到1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闽菜大师们究竟为何放弃高薪愿意留下!”面对记者的提问,福州聚春园集团董事长王茂玲表示:“坚守的秘方就藏在‘佛跳墙’里!”
1月16日上午,在福州聚春园“佛跳墙”专用后厨内,记者见到了“佛跳墙”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杨伟华。他正戴着厨师帽站在操作台旁,向身旁的厨工曾祖演、郑德斌演示干货海鲜的泡发工艺。
“‘佛跳墙’里用的海参是关东参,海参娇贵怕油,碗里不能有一点油渍。”“第一天用纯净水,涨到1.5倍大;第二天用热水,自然舒展到4~5倍。冷热交替,才能达到食材最佳的状态。”……在嘈杂的厨房里,杨伟华的声音并不算大,但两位厨工仅仅依靠观察嘴形和动作,就能预判“师傅”接下来要使用的工具,并将泡发工艺的要点一条不落记在本子里。
杨伟华告诉记者,曾祖演和郑德斌都是聋哑人,他们来聚春园3年了,3个月前才转到专用后厨,负责干货泡发。在他们身上,杨伟华看到了厨师最需要的专注与耐性。
曾祖演和郑德斌在厨房里干了3年,才接触到“佛跳墙”;而杨伟华当年在厨房里干了4年杂工,才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道炒盘。在他看来,因制作工艺的复杂性,闽菜厨师的“成长周期”更加漫长。他坦言:“10年对于不少闽菜厨师来说,都是必经的‘养成期’。”
在不少人眼中,相对于一些现代连锁餐饮企业动辄满月便可出师的“速成模式”,聚春园的“慢哲学”对于吸引年轻厨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