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9时30分,上海环境601200股吧)能源交易所,首笔全国碳交易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所谓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其目的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
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如何运作?如何形成合理的碳价引导企业减排?未来碳税是否会推出?双碳目标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围绕这些业界关心的问题,新京报邀请了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张中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三位嘉宾进行讨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启动,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陈诗一:从前期地区性试点情况来看,约有总碳排放量的5%在碳市场进行交易,全国统一碳市场成立以后,这个比例会提高,可能有10%进入碳市场交易。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交易量会越来越大。
据估算,全国碳市场启动前几年,每年的碳交易量会达到4亿-5亿吨。若按照平均50元/吨的价格计算,碳市场总市值将会达到200亿-250亿元。未来如果进一步引入衍生品机制,放大杠杆,假设放大十倍,年交易量将会达到40亿-50亿吨,碳市值也会达到2000亿-2500亿元。
目前我国碳市场主要还是配额的现货交易,无论交易量还是市值都不够高。未来,要把碳金融市场同步发展起来,比如基于配额的期货期权市场,甚至还可以开发一些担保、融资产品。有了这样一个碳金融市场的杠杆放大作用,碳市场的交易量、市值才能成倍放大,市场流动性才能起来,碳定价才是比较客观的定价。碳市场和碳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体的,未来期待投资机构、投资者能够参与到碳市场中来。
张中祥:中国的碳覆盖量是最大的,总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而2005年欧盟碳交易开始的时候,碳覆盖量2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