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记者了解到,距离《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只剩4个月时间,银行理财市场加快净值化转型,以往的保本型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到银行买理财产品就像存款一样,图的就是一个放心,保本是“天经地义”。那么,随着银行理财刚性兑付被打破,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太原市民陈东一直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为家庭闲置资金保值增值,但近两年来,他发现市场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产品越来越少,新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息,收益浮动幅度大,轻易不敢购买。”
记者走访了太原市部分银行网点,发现高于6%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几乎绝迹,稳健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普遍在2.5%-4.5%之间。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最后一年,各家银行加快对保本产品处置。市场上销售的理财产品对于收益已不用“预期年化收益率”来表述,改用“业绩比较基准”。
传统产品规模压缩,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明显变化,从相关数据可以印证。《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推进,截至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近八成,同比提高23.90个百分点;保本型产品持续压降,截至6月底存续余额0.15万亿元,同比减少90.68%。
上述变化的一个背景是,理财市场严监管强监管成为常态。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在资管新规框架下,对银行理财监管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符合国家战略、金融规律与理财特色的监管制度体系。特别是针对部分披着“净值”外衣的“伪净值”理财产品,监管部门对其估值方法加强监管,推动净值化转型。
记者了解到,所谓“净值化”,通俗讲就是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息,而是根据产品的实际表现来获得收益。业内人士认为,理财产品走向净值化,产品信息更加透明、定价更为公允。运作表现不好的产品,可能出现收益不达预期的情况。但是产品表现超出预期的话,投资人可以享受浮动收益,通过产品净值增长或产品份额增加的方式实现收益累加,在风险自担的前提下做到收益尽享。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老百姓投资的产品主要有年金类保险产品、可转让大额存单、活期理财、定期理财等。业内人士建议,为了分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