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全市大街小巷公厕将24小时开放,消毒保洁频次“翻倍”,而王府井、天安门、北京站等火车站、客运站、医院、市场及商圈一类的人流密集场所周边和重点区域公厕,在“加强版”的基础上,还要再次增加消杀频次。记者昨天从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为了兼顾“通风”和“保暖”双重标准,全市大街小巷6000余座公厕门帘已“分两步走”提前撤除。而公厕安全与否,每日都将进行暗访,抽查结果对公众公示。
公厕墙壁上张贴的“消毒情况登记表”,清楚地标记出,这座公厕已经分别在早上6点、上午10点、下午2点各进行了一次保洁。下一次保洁的时间,应当是晚上9点。
“滋滋滋”, 除了坐便器、蹲坑、小便池之外,梁在田还不时用手中拎着的小喷壶,往公厕蹲坑旁的墙壁、扶手、纸篓内喷洒消毒药剂。喷洒后,他紧接着用另一只手里攥着的抹布,将喷过消毒液的部位细细擦拭。“光喷可不行,喷不均匀,还得擦,擦匀了。”
疫情发生后,全市的公厕都进行了“加强版”消杀作业。市城市管理委环境卫生管理处工作人员季扬告诉记者,在疫情发生前,每天早晨,环卫人员会用84消毒剂,对公厕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而疫情发生后,全面消毒变为一早一晚两次。所谓“全面消毒”,一共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擦洗、拖洗、清理、消毒和清除。水龙头、扶手、烘手器、洗手器等人体接触频繁的部位,每日消毒还会额外“加码”,消毒频次要求不少于4次。
对王府井、天安门、北京站等重点区域的公厕,在“加强版”的基础上,还要再次增加消杀频次。“不过,具体的消毒增加频次,由各个公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自行确定。”季扬表示。
位于平安大街的焕新垃圾楼公厕门口,原本用于保温的厚重门帘已被摘除。“疫情发生之后,有居民向我们建议,希望能摘掉冬天挂在公厕门口保温的门帘,不卫生、不安全。”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市容业务检查监督科科长张志刚告诉记者,其实疫情刚一发生,环卫部门就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于是派出环卫人员,每天对门帘进行擦拭消毒4次以上。“既然居民提出了需求,我们‘接诉即办’,提前将公厕门口的门帘摘除。”张志刚表示,从2月1日起,东城就已经开始逐步摘除公厕门口的门帘,如今整个东城1266座公厕的门帘早已全部摘除完毕。
按照公厕的保暖要求,公厕内的温度一般不能低于12摄氏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