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8日电(记者王俊禄、许舜达、黄筱)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开展山海协作工程,持续推进区域、城乡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首次降至“2”以内,在发展均衡协调性等方面成为领跑省份之一。
曾经的“山”和“海”之间,横亘着一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沟壑。2002年起,浙江开始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开启山“呼”海有“应”、携手共赢的全新探索。
借助山海协作的东风,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公共设施和产业发展,萧山陆续帮扶了450万余元。”浦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民说,村里杆线落地、外立面改造、道路拓宽,以及配套公厕等工程,都得益于此。
一个环抱浙江“大水缸”千岛湖,一个坐拥千年锦绣的西湖,杭州淳安县与西湖区借山海协作牵手多年。淳安在西湖区建成西斗门“科创飞地”、双浦“消薄(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飞地”等,发展起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业态,实现了异地发展、本域保护。
2020年,浙江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步伐加快,山区26个县中有18个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不过,浙江仍有文成、磐安、庆元等9个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孟刚说,山区26县既是亟待补强之处,更是巨大潜力所在。
浙江组建了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创新编制“一县一策”发展举措,通过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统筹资源加大“输血”力度,推动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提升内生动力。
在太湖之滨的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一座颇具“国际范儿”的“中国美妆小镇”历经多次迭代升级,带动当地从偏远山区镇向工业强镇、生态新城嬗变。
“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2003年起,浙江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浙江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实现等级公路、客运班车、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
10万名梅农、10亿元鲜果产值……酸酸甜甜的杨梅,成为台州仙居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果”。仙居县科协主席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