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云智搜

    扫一扫关注

    能否善待“老漂族”是出给城市的一道考题

       2021-10-20 440
    核心提示:  随着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一部分老年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候鸟式”离家漂至陌生城市。他们在异地他乡面临着医保、文化差异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优老政策,但媒体调研发现,有的政策相互“打架”,有的政策距落实落地仍有差距。  “老漂族”话题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现。有关善待“老漂族”

      随着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一部分老年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候鸟式”离家漂至陌生城市。他们在异地他乡面临着医保、文化差异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优老政策,但媒体调研发现,有的政策相互“打架”,有的政策距落实落地仍有差距。

      “老漂族”话题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现。有关善待“老漂族”,完善对“老漂族”公共服务保障的呼吁和建议,也持续多年。到今天,这个话题和群体依然有被关注的必要,说明某些状况仍待改变。近些年,随着医保异地结算等改革的推进,相关情况已经有了一些改善,但过去十多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漂族”规模持续扩大,还是对相关领域公共服务的改善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老漂族”在融入陌生城市中的不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医保等公共服务壁垒尚未完全打通,相当一部分“老漂族”既享受不了新城市的市民化待遇,户籍地待遇也无法做到无缝迁移,于是就制造了不少麻烦。比如调查中发现的老人购药难问题,有的老人不得不背着重达十斤的药袋“漂泊”,这显然是必须改变的“痛点”;再比如,他们在陌生城市的休闲生活,以及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得不到足够关照。这些问题叠加,就催生出一个“身心漂泊”的老年群体。由此,无论是老年人的权益保障、老龄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还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形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豁口。

      善待“老漂族”,其实路径和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关键在于认知和行动上的响应不足。比如,对于“老漂族”群体的数量和规模,缺乏足够的正视。从数据看,“老漂族”的规模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在2018年的一项专项调查中,52.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父母是“老漂族”。因此,千万不能再以个别现象来看待“老漂族”群体,且在一个老龄化程度仍在加深的社会中,也不能寄望于靠时间来自动消化这个问题。

      善待“老漂族”,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在制度上作出更深层次的改革。应该看到,这一特殊群体所遭遇的不便、不适,与“留守儿童”问题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如今,各级政府正从公共服务、户籍、土地等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而对于同样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老漂族”问题,也理应作出妥善的制度安排。

      从行动上看,近些。

     
    标签: 其他行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100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