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买进名校:美国大学舞弊风暴》,在开头就展现了一连串美国高中生等待大学“放榜”的焦灼。美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是否被青睐的大学录取在拆封大学寄回的邮件之前充满了悬念。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人欣喜若狂;如果是候补录取,几乎像泄了气的皮球;如果直接是婉拒信,周围的朋友和纸巾都少不了。
美国名校的录取,仅仅是在前门公开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后门的竞争,更是财力的大比拼。校友的子弟会增加录取的机会,父母如果愿意大手笔捐款,子女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很多。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在高中成绩平平,依靠自己老爸给哈佛大学250万美元的捐赠获得了录取藤校的机会,是典型的堂而皇之“走后门”。除了正门与后门之外,还有“边门”。《买进名校》记录的就是2019年被暴出名校走“边门”的丑闻,体育教练转身而成的大学申请师辛格,抓住了名校招“体育特长生”的空子,让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花费几十万美元就被名校录取,其中不惜造假、代考和行贿,各路成功人士对走“边门”趋之若鹜,不在乎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唯一花心思在于避免孩子知情,担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极力营造他们通过自己努力成功的假象。
《买进名校》把名校录取丑闻引发的舆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舆论普遍认为这些人“走边门”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挤占了平民子弟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丑闻中花钱“走边门”的家长中有律师、明星、企业家,不少因此被判刑入狱。但影片真正引发思考的并不是一小群人为孩子“买到”入学名校资格的不公,而是为什么这些美国社会的“成功人士”,会冒着犯法的危险,为的就是确保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藤校有一席之地。这种行为背后其实凸显了美国社会的变迁。拿到名校的文凭就意味着孩子有更多机会跻身于社会的中上层,而不用担心向下沉沦,为此成功人士会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而名校的竞争激烈并没有让无家世背景却有潜力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登龙门”,实现阶层的跨越,反而强化了阶层固化。关上这扇边门,未来又可能有人找到另一扇侧门,而后门永远对富豪是敞开的。
美国式高等教育的内卷,体现在成功人士不择手段为孩子争取稀缺名校录取资格,其实在制造新的不平等,而名校毕业生所强化的阶层身份,与“美国梦”所标榜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理想背道而驰。政策制定者希望大学教育是一个给每个人都提供成长机会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