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云智搜

    扫一扫关注

    国企领导违规创办的阿莱德股份再闯IPO: “华为供应链”迷雾待解

     
    单价: 面议
    起订: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
    所在地: 北京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1-05-25 23:57
    浏览次数: 49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云智搜

    会员级别:管理员

    已  缴 纳:0.00 元保证金

    我的勋章: [诚信档案]

    在线客服:  

    企业二维码: 企业名称加二维码 云智搜

    企业名片

    云智搜

    联 系  人:站长(先生)  

    电子邮箱:

    【友情提示】:来电请说明在云智搜看到我们的,谢谢!
    详细说明

      导读: 在阿莱德股份最新一次IPO招股书中,其模棱两可地表示公司的确 “未直接向华为供应产品”,也承认“未进入华为供应链”。但阿莱德股份招股书中没有坦白的是,据叩叩财讯获悉,早前,阿莱德股份曾一度进入过华为的供应链,但不知为何原由,在其此次IPO报告期内,其却被华为悄然从“供应商”名单中的剔除。

      在主动撤回首次IPO申请材料的三年后,上海阿莱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莱德股份”)这一次终于真正迎来了叩开A股市场的时间窗口。

      如果不出意外,在即将于2021年5月27日召开的创业板2021年第28次上市委会议上,阿莱德股份的拟IPO申请会以当日首家上会者的身份接受聆讯审核。

      作为一家高分子材料通信设备零部件供应商,成立于2004年的阿莱德股份,主要为客户提供业内领先的射频与透波防护器件、EMI 及 IP 防护器件和电子导热散热器件等用于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内、外部的零部件产品。

      据阿莱德股份最新IPO申报材料显示,此次其计划发行不超过2500万股用以募集3.34亿资金投向“5G通信设备零部件生产线G基站设备用相关材料及器件研发”等两大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早在2017年底,阿莱德股份便曾向证监会递交了其首次拟创业板上市的申请,但在2018年4月的那批申请撤回潮中,阿莱德股份也不幸成为了“淘汰者”而终结了其首次IPO之旅。

      对于首次IPO铩羽的原由,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阿莱德股份一直对此讳莫如深。当年阿莱德股份在2014年至2016年间营收与利润皆出现高速增长,让其在首次申报时的最近一期扣非净利润更是接近9000万,在如此优秀的财务条件加持下,虽然当年纵然有“创业板最近一期扣非净利润需超过5000万”的监管内部审核红线,似乎阿莱德股份也是有底气为之一搏的。

      “阿莱德股份撤回申请的原因还是因为业绩问题,2018年4月也就是其2017年的有关财务数据出炉后,发现业绩出现了非常大幅度的下滑,从此前近9000万的扣非净利润下滑至仅5000万出头,甚至几乎不能满足斯时监管要求的业绩监管红线。”一位接近于阿莱德股份的相关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在2018年初,大批拟IPO企业撤回申请,而这些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最近一期的扣非净利润几乎都在5000万出头,被监管层视为“难以符合标准”。

      实际上,此番再度申请IPO的阿莱德股份,其业绩依然未能恢复到当年首次申报期间平均水平,甚至从一定程度上看,其基本面与当年相比还有几分不及。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6年间,好运来股份有限公司腾龙实体推广部,阿莱德股份的营收便分别达到了2.99亿、3.22亿和3.30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557.99万元、7462.22万元和8715.75万元,而在最新一次IPO报告期间的2018年至2020年间,其营业收入则分别仅为2.64亿、2.70亿和3亿,扣非净利润也只分别录得5788.53万元、5036.16万元和6646.03万元。也就是说,在最新一次IPO的报告期内,即使是营收和利润最高的2020年,牡丹江哪里回收宝珀手表回收手表公司采购数量:10000发布时间:2017-08-26,也仅仅可以与此前一次IPO报告期中光景最差的2014年比肩。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阿莱德股份首次申报IPO时,“客户集中度较高和大客户依赖的风险”便成为了其最大的风险点被写入招股书(申报稿)的最为醒目的位置,当年,其前五大客户为其提供了超过八成的营收,尤其是爱立信、诺基亚等几家,更是占据了其营收近7成的比例。

      然而三年多时间过去了,阿莱德股份中,不仅大客户依赖的风险不仅未能有所改善,反而愈加凸显,其中2017年至2020年间,阿莱德股份来自于爱立信、诺基亚的营收比重平均已经达到85%以上。

      “阿莱德股份营收近几年一直增长乏力,甚至很难追赶上前几年的光景,也与其很难再开拓其他客户渠道有关。”上述接近阿莱德股份的有关人士向叩叩财讯透露,虽然公司的下游通信设备市场集中度很高,主要由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等几家巨头把持,这也形成了阿莱德股份客户集中的客观现象,但另一方面,阿莱德股份如果不能继续在华为、三星等通行设备巨头商中有所突破,那么其已经面临着增长的天花板了。

      不过要想进入其他通信巨头的供应链,对阿莱德股份而言可能是其在短期内难以企及的梦想。

      “近年来,华为一直是相关产业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大者,阿莱德股份也一直试图想进入华为的供应商名单中,但至今未果,这也将成为阿莱德股份之后发展的最大短板和风险。”上述行业人士透露。

      在阿莱德股份最新一次IPO招股书中,其模棱两可地表示公司的确 “未直接向华为供应产品”,也承认“未进入华为供应链”。但阿莱德股份招股书中没有坦白的是,据叩叩财讯获悉,早前,阿莱德股份曾一度进入过华为的供应链,但不知为何原由,在其此次IPO报告期内,其被华为悄然从“供应商”名单中的剔除。

      外部营收渠道难以突破,基本面并无起色,阿莱德股份又是凭何冲击二次IPO呢?

      2004年6月1日,由陆志萍、朱红、孙向阳、张京四位自然人出资500万,阿莱德股份前身上海阿莱德塑业有限公司(下称“阿莱德塑业”)正式设立。

      除朱红外,陆志萍等三人实际上皆为股权代持者,几人为张耀华、薛伟、潘涣清、陆平、吴靖等9位股东代持着在阿莱德塑业中的出资,其中张耀华便是如今阿莱德股份的大股东兼实控人,而薛伟、吴靖等人现如今皆为阿莱德股份的高管兼联合创始人。

      对于历史沿革上的此次股权代持,阿莱德股份在IPO申报材料中承认,阿莱德塑业设立时,张耀华尚在上海宏大训练保障器材厂(下称“宏大器材”)任副总经理,系领导岗位。薛伟亦为宏大器材任市场部经理,而潘焕清则在宏大器材任模具工程师,陆平在宏大器材任行政人员,吴靖上海昊元(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分部任经理,上述众人均“不便直接持股”。

      公开资料显示,宏大器材为上海市普陀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于 2001 年 9 月 28 日出资 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而上海昊元(集团)有限公司也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张耀华等人在外私自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皆属于违规。

      也就是说为了不让外界察觉其相关违规行为,张耀华等人采取了“暗度陈仓”的方式找人代持了相关股权。而张耀华在2004年6月成立阿莱德塑业之后,直到2006年3月才正式从宏大器材离任。

      据2004 年 12 月 12 日由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已撤销)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中纪发〔2004〕25 号)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私自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在阿莱德股份此次IPO的相关申报材料中,也承认,张耀华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于 2004 年 6 月投资阿莱德有限,该行为违反了当时有效的《关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的“四条规定”的实施和处理意见》 中“不准个人私自经商办企业”的相关规定。

      虽然最终张耀华因“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逃过处罚,但违法规定私自设立阿莱德股份为铁板钉钉的事实。

      除了成立时的“原罪”问题,在最新一次IPO报告期内的重要时间关口,核心技术人员和身兼副总裁、董秘要职的重要人员相继离职,这一异状,也让外界对阿莱德股份此次IPO的前景充满着质疑。

      2020年5月,阿莱德股份研发部门应用开发经理袁角亮请辞,而此时距离阿莱德股份刚刚完成其此次IPO的前期辅导正欲向深交所正式递交相关申请,在其辞职一个多月后,阿莱德股份的IPO申请正式被受理。

      袁角亮的身份除了是研发部门的开发经理之外,其更是被认定为阿莱德股份的四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袁角亮于2017年2月正式入职阿莱德股份,在任职三年间,曾为作为专利发明人为阿莱德股份取得过一项名为“一种 5G 毫米波通信基站用天线罩”的核心技术专利,此外,在阿莱德股份拥有的5G天线罩相关技术来源的五项专利中,有两项皆为袁角亮在其入职阿莱德股份期间发明。

      比起袁角亮的离职更令人诧异的是,2021年4月9日,也就是在阿莱德股份IPO已经经过了三轮反馈即将迎来上会结果之时,作为阿莱德股份副总经理兼董秘的薛杨也在此刻提出了辞呈。

      公开资料显示,薛杨是于2016年12月23日便开始担任阿莱德股份董秘一职,也就是说薛杨对阿莱德股份的两次IPO过程几乎都亲身经历。在企业IPO期间,副总经理兼董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阿莱德股份此次上市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董秘突然在此关键期“挂靴”、“撂挑子”,这背后的原由不得不引人揣测。

      对于薛杨的离职,阿莱德股份给出的理由是颇为敷衍的“个人原因”。目前,薛杨的去处尚不得而知,但袁角亮在离职阿莱德股份之后便跳槽至某化工技术股份公司出任“混改性中心负责人”。

      “无论是薛杨还是袁角亮的离职都或是与公司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有关,”上述接近于阿莱德股份的有关人士告诉叩叩财讯,薛杨和袁角亮虽然对公司而言都可谓身居要职,但二人在阿莱德股份中却并没有持股,即使阿莱德股份成功上市,二人也不会获得任何额外的回馈。反之,近几年,在基本面难以实现高增长的处境下,阿莱德股份为了做大业绩以完成上市,大量缩减相关费用,其中更是大幅下调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工资。

      据2017年底,阿莱德股份在首次IPO递交的相关材料中显示,2016年,阿莱德股份董事长张耀华、总经理薛伟等人的当年的薪酬皆超过百万,几位副总经理级别的,如钱一、刘若愚、李延民等人,当年的薪酬皆接近80万,而程亚东虽然身为副总经理级别,但因是当年8月才刚入职,仅4个月的收入也达到了37.7万元。

      但到了2020年,无论是张耀华、薛伟还是几位副总经理,其薪酬皆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其中,张耀华、薛伟的薪酬更是相比2016年几乎腰斩,皆仅为58.5万元,而钱一、李延民等几位副总经理,其薪酬则从80万左右降至52万元左右。而身兼副总经理和董秘两职的薛杨,2020年年薪则仅为34.7万。

      “除了在早前几年初创阶段,一些联合创始人入股外,从2016年便启动IPO的阿莱德股份并未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主要原因也是怕股份支付时摊薄本来就在盈利达标红线附近徘徊的净利润。”上述有关人士坦言,接受大幅降薪的高管们,大多在阿莱德股份中持有股份,为了实现上市,牺牲部分眼前利益是划算并可以接受的,但无论是袁角亮还是薛杨,其在阿莱德股份中没有持股,同时收入和职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离职也在情理之中。

      身为通信设备零部件供应商,其下游行业的市场的高度集中也意味着阿莱德股份对客户的重大依赖性。

      阿莱德股份表示,目前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和三星五家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无线通信市场份额,这几家对行业几乎形成了寡头垄断,其中爱立信、诺基亚、中兴通讯和三星均为公司的主要客户。

      然而,在瓜分阿莱德股份下游产业的五大垄断寡头中,阿莱德股份却并未获得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华为的青睐。

      “华为在阿莱德股份下游的全球市场中,近几年份额一直都保持在30%多,常年占据第一的位置,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延续。”上述接近于阿莱德股份的有关人士指出。

      根据通信行业知名咨询机构 DellOro 的数据,2020 年第三季度通 信行业全球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是华为、爱立信、中兴、诺基亚和三星,这 5 家 5G 设备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了 97.1%,而且中华为的市场占比达到了32.08%。

      从2014年至2020年近七年间,阿莱德股份的营收一直在3亿元左右波动未有突破,从其下游的通信厂商市场格局来看,如果对华为的未能有所进展,其则似乎很难看到未来业绩的空间。

      “在招股书中,阿莱德股份无论多么鼓吹自己产品性能的优质和技术的先进,但作为通信市场份额最大的龙头——华为却对此产品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北京一家专注二级市场投资的私募总监告诉叩叩财讯。

      事实上,据叩叩财讯获悉,阿莱德股份也曾一度进入了华为的供应商名单,但在其此次IPO的报告期内的2018年至2020年间,却不知为何已经被华为从供应链中剔除。

      在2017年底,阿莱德股份向证监会递交的首次冲击IPO申报材料中,相关细节也证明了上述事实。

      “除传统主要客户爱立信、诺基亚和捷普外,公司也成功进入了华为、中兴的供应链体系,并开发了多个新客户,如科络捷、菲斯达、富特科技、比克泰尔等”,在这份阿莱德股份三年前向证监会递交的IPO招股说明书中,其为了证明自己“拥有稳定的优质客户,并积极拓展新客”,在申报材料中不止一处公开表示自己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了华为的供应链体系。

      然而,在阿莱德股份此番再度冲击上市而最新递交的招股书中却又直言“未直接向华为供应产品”、“未进入华为供应链”。

      “在通信零部件行业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厂商与下游大型优质客户建立稳定供应链关系的门槛较高。为维护自身的品牌声誉和生产稳定性等,通信主设备商往往对所选择的供应商有着严苛的审核和认证过程。审核内容涵盖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等,具体审核流程包括现场审核、样品试用和供应商的产品测试对比认证等多个阶段,审核过程较为漫长。供应的零部件产品的精密度、可靠度及供应商服务质量和供货速度会直接影响下游客户的产品生产和,且认证通过后再次更换供应商的成本代价较高。因此 供应商在通过客户认证后,一般不会被轻易更换。”在阿莱德股份的最新的招股书中这样写道。

      那么,如果真的如阿莱德股份此前所言其在2017年底时就已经进入了华为的供应链,在“一般不会被轻易更换”的前提下,在2018年至2020年的新一轮IPO报告期内,阿莱德股份又缘何被华为“剔除”在供应链名单中的呢?

      “阿莱德股份是否真的进入华为供应链?此前在2017年前与华为到底是何种合作模式?在此次IPO报告期内又因何出现变故,其缘何被华为剔除供应链的?阿莱德股份是否有继续开拓华为为客户的打算?其能否还有进入华为供应链的可能性?”上述私募总监表示,华为作为其下游市场的龙头,阿莱德股份与华为在其此次IPO期间内的真实关系直接影响到市场对其未来的投资判断,但这部分重要内容,阿莱德股份却并未在相关公开信息中披露。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网站首页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100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