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我身有残疾、背着一个破旧背包而来;4年后,我以年盈利过百万元的教育机构创始人身份‘兜’走3名同届毕业生和我并肩创业。”今年的毕业季对扬州大学学生陆军豪来说,没有海投简历的困扰,更没有等待面试通知的焦虑,有的是创业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开设的‘就业小灶’”。
“就业小灶”是扬州大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出的一系列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体验启蒙课,给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分析职业规划大数据、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个人求职专项技能培训。
“政策上的‘偏心’是为了实现教育上的公平。学校制订了全国首个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就业指导规范,以标准化规范代替传统经验式的贫困生就业指导。”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柏森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连续5年,全校贫困生就业率均达97%以上。”
该校测控专业2017级学生叶继正来自山西农村,大学期间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今年择业时因不善交际,参加多场应聘都折戟在面试环节。
“对于很多经济困难家庭来说,一人就业等于全家脱贫。”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辅导员戎晨介绍,这些学生大多是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扶持下完成大学学业,身上寄托着家庭摆脱贫困的希望。
扬州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徐蕾介绍说,贫困生很少有提升知识眼界和能力素养的机会,缺乏特长、不善交际,这导致他们与资源丰富的大学和都市生活有着强烈反差,也使其在就业与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此,扬州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起就业指导“小灶”,精准施策,全力不让一个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掉队。3年前,学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与学业、心理、管理等其他系统数据相互融通,能较为全面地跟踪记录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为其提供就业意见。
今年5月初,戎晨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叶继正的就业困难。学院立即启动针对叶继正等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计划,通过大数据筛查出6名学生遇到求职人际交流问题。
为此,学院开设“职点迷津”就业能力提升班,突击培训他们的语言组织、应聘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虽然课程只有1周时间,但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指导,迅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核心能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