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云智搜

    扫一扫关注

    “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

       2021-09-28 490
    核心提示:  近日,一篇关于“学术临时工”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称之为“学术临时工”,把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研究难做、论文难发、项目难申和师生关系紧张。诚然,科研人员的中途离场令人叹息,但如果简单地将原因总结如上则未免有失偏颇。  其一,研究难做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正视

      近日,一篇关于“学术临时工”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称之为“学术临时工”,把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研究难做、论文难发、项目难申和师生关系紧张。诚然,科研人员的中途离场令人叹息,但如果简单地将原因总结如上则未免有失偏颇。

      其一,研究难做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正视和接受的客观事实。了解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提升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和不劳而获的学术成就。即便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也可能需要面对99%失败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才熠熠生辉,激励一代又一代学者锐意进取。

      何况,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压力,科研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耐不了寂寞、受不起失败、坐不住冷板凳,一旦遇到“研究方向没有进展,科研仪器出现问题,实验数据不够理想”等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的概率想必也不会太高。

      其二,关于论文难发和项目难申则需要辩证对待。学术论文是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形式,学者通过发表论文,报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发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科研项目则为研究提供资源支撑。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论文版面和项目资金只能优先配置给更为优秀的科研人员,这就势必造成多数人论文难发、项目难申的情况。尽管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在个体上存在些许偏差,但在总体上,高水平论文和高层次项目与研究者的科研水平是匹配的。无论文、无项目的学者与其一味发牢骚,不如“见贤思齐”,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才能变“难”为“易”。

      其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导师和学生对于培养模式的认知差异。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个别导师师德师风存在问题,但总体上科研院校导师队伍的水平较高。学无定法、因材施教,不同导师的培养方式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不少人在选择导师时,盲从于导师的学术头衔和行政官衔,忽视研究兴趣和培养模式的匹配度,矛盾的种子早在选择之时就已埋下,无关学术本身。如果学生在选择导师时综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规划和个性特点,加强了解和沟通,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导师更容易带来共赢结果。

      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难而退、有进有退是正常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这些所谓的“学术临时工”自我认识到并不适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领。

     
    标签: 焦点新闻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100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