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地震预警是在震后快速、准确地向可能受灾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20世纪90年代,我国陆续开展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近年来,吸纳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地震台网实际,我国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地震预警技术。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为了快速、准确向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我国启动了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计划到2022年底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当前,我国地震预警网建设情况如何,成效怎样,难点在哪?7月27日,在河北唐山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回应了公众关切。
不同于震前进行的地震预报,地震预警是在震后发布预警信息。前者为世界性难题,当前科技水平仍无法解决;后者技术相对成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
地震发生后产生两种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能量小、破坏力弱,横波传播速度慢,但能量大、破坏力强。地震预警的原理是:地震台网通过接收先到的纵波数据,快速估计地震基本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而抢在破坏力强的横波到达之前,向可能受灾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抢出的数秒到数十秒,如果合理利用,就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表示,比如,高速列车可以紧急制动,避免发生侧翻;关闭燃气管线,防范爆炸危险等。
在震情多发的日本,地震预警应用广泛。2011年,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得益于及时预警,新干线列高速运行列车及时制动,避免了列车脱轨事故。20世纪90年代,我国陆续开展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作为地震预警网的主干,2018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实施。该工程选定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为5个地震预警重点,覆盖了我国主要地震多发地区。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四川、云南、福建6省市的预警网已经建成,进入示范运行阶段。
根据计划,我国将建成由约1.5万个台站组成的地震观测网络,配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等支撑机构和3000多个服务终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永林介绍,2022年底,该工程将正式投入运行。届。